偶然间在朋友圈看到本书作者刘容的推荐,当时就买了,买来也只是翻了翻,并未完整地阅读完,然后一直搁置到现在。
说实话,当初拿到这本书,并没有太多的惊喜。
“不就是一个知识平台的推广吗”,我心想。
不过,那个时候倒第一次开了知识星球的账号,一上来就收费,几天时间收了个1000来块钱,更多的是出于对知识付费的好奇,更新过一段时间,但后面就极少了,除了工作忙之外,还是对自己的定位不是太清楚。
今天翻完这些21位知识头部的故事,比起他们十年如一日地长期输出,我这连“三分钟热度”都算不上,自叹不如。
如果说,从大众对创业故事的期待来讲,这些人的成就是个体样板,并不如动辄十亿几十亿的故事带劲。从个体的发展成就来讲,他们都是塔尖上的5%。
有的是从一个普通职员5000月薪锐变年收入过1000万;有的从国企铁饭碗辞职开创自媒体创业年入千万;有的是将一技之长变成了源源不断的收入。
但这些,都不是吸引我的地方,也不觉得有什么新奇。
细读下来,无一例外的两个特质是他们成功的核心密码:坚持长期主义和持续输出。
▍坚持长期主义
冯大辉,从2003年开始网络写作,时至今日,从未断过;
Stormzhang,从2014年起,业余时间坚持输出至今;
邵云蛟,5年时间,公众号1300多篇PPT教程,总篇幅超500万字。
几乎每个人,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坚持,长则近20年,少则5年,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,本身是一种长期主义,这是对自己专业的热爱、自信和笃定。
在长期坚持一件事情之前,最重要的是先找到自己的定位,明确不能做什么比能做什么更重要。
长期主义背后是自律下的自我蜕变之旅,这本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尤其是在没有正反馈的情况下,很容易中途放弃。
本人曾经有过两年时间,在论坛时代,做到了国内PPT分享的头部,几乎每天都在分享全球各地的优秀PPT作品、创作心得,后来又延展到演示、设计、演讲等领域,成为PC时代PPT的资料之王,但工作后,这个事情就断了,至今也没有再去捡起过。
2014-2017年间,阅读比较量比较大,基本每年一百书以上,而且也写了很多的随笔、小说,但因为一创业又断了。
2021年3月,一股脑扎进视频号直播,一天不断地干了50多天,但后来还是因为业务太忙,又断了。
很显然,我是一个行动力还OK的人,只有小坚持过,并未像这些人,那么地笃定,这是他们远远超越自己的地方。
如今想来,我们如何倍数级地超越同龄人,首先要超越自己的惰性,对抗时刻都有可能放弃的苗头,其次是越早地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。
▍持续输出
21位最大的特征,基于公众号、微博等平台的持续输出,因为输出而产生价值。
我们每每刷抖音、快手、视频号时,总会有某个时刻受 BGM的挑动。
“我也要干一件事情。”
三五天后就不了了之,不是大家是否有这个经历,我是有过的。
这就是乌合之众里所讲的,你的情绪被鼓动,智力和判断力瞬间归零的表现。
长期输出的背面,是长期地输入,而且是高质量的输入。因为输出的压力,会逼迫你去做输入,这就形成了一个较好的正向循环。
我们试想一下,上了一天的班,有的时候还被领导训了个半死,同事间的勾心斗角又搞得心烦意乱,不如到家清闲会儿,或者约三五好友酒桌上畅所欲言。要坐在书桌前,写文章、剪视频、弄选题,这种费脑掉头发的事情,没几个人愿意去干。
一种情况,你本身肚里没货,书桌前,半天憋不出一个屁。
一种情况,做了也没人看,没人买,看不到希望,在房租面前,这些事情被打散地七零八碎。
一种情况,先刷会儿抖音找下灵感、玩会儿游戏放松下、打个亲情电话心灵安慰一下,调整好情绪再干。一看表,十二点了,明天还得早起上班,那就明天吧。
要坚持一件事情,只需要一个理由。
要放弃一件事情,有千万个正当理由等着你。
当下,我们最不缺表达的平台,知乎、朋友圈、公众号、短视频、AB站、头条等,随便哪个都能输出价值。说一千道一万,对于大部人来讲,最好的输出平台就是微信。
发好每一条朋友圈,每天发它个5条原创朋友圈,干它个一年,你就发表了1800条朋友圈,每条50字就是9万字,9万字也是一本簿的小说了,这就是持续输出的力量。
每周写一篇原创公众号,一年就是52篇文章,每篇1000字就是5.2万字。
量变是质变的基础,一步一步才会有最后一步登天的可能。至于说,这个平台红利过了,那个平台更赚钱了,这里的规则更适合你了,这些调调少听为妙,先躬身入局,做了就知道水暖水凉了。
说一千道一万,不如现在就去输出你独有的价值。
#头条创作挑战赛#